李知昊
2023-11-10 09:16:10
      李知昊,男,满族,1990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吉林边检总站集安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一队副队长。他固守边疆不言苦,孜孜不倦传承红色基因,既是戍守国门边境的“守桥人”,又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宣讲员”,将青春热血挥洒鸭绿江畔。他牵头组建的下解放村工作站,被评为吉林省首个重点村“党政军警民共建共创工作站”。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获评“通化好人”“通化市优秀少先队校外辅导员”荣誉称号。
      青春守国门  倾注鱼水情
      国门是国家主权、国之威严的象征,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作为中朝界桥,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使命和现实意义。入警11年来,李知昊一直守在桥边,他视“桥”为“家”,把群众当亲人,将敬业奉献融入初心使命。2022年初,他积极沟通协调公安、边防、海关、下解放村等职能单位,共同落实联合巡逻、座谈交流、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积极发挥联防联控工作效能。十年来,这条钢铁长城从未“破防”,未发生一起涉边案事件。
      群众是固边的基石。2023年,李知昊了解到榆林镇学生宋佳杰的爷爷和父亲患病,经济来源全靠母亲一人。他每月拿出500元资助宋佳杰,并时常送学习和生活用品。课余时,李知昊带宋佳杰走进国门口岸参观体悟,逐渐使他放下负担,倍加努力学习,短短一学期宋佳杰一跃成为全班第一,年级第15名。“我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知昊叔帮助,长大也要做警察,为人民服务!”宋佳杰说。
      11年来,李知昊坚守岗位矢志固边,更利用空余时间带领民警帮扶群众,春耕秋收、扶老携幼,执勤一中队先后与10余户结成帮扶对子,为百余名群众办实事。磨破的鞋、手上的茧、骑坏的自行车、记烂的笔记本,他已记不得多少,但都是警民鱼水情的最好见证,群众亲切地称他“知”心队长。
      助农解民忧  生活新提高
      村民思想意识保守、科技眼光匮乏,传统种植养殖年收入一度不足万元。对此,李知昊多次邀请市农科人员授课、宣传、勘察,鼓励村民引进葡萄和有机蔬菜,经济作物大棚逐步发展到50余亩。同时,他积极与村委会研究,一边通过网络找销路,一边与当地农产品市场、超市和餐饮业等商家建立合作,多管齐下为下解放村葡萄找“婆家”。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在他的努力下,下解放村开设了多家葡萄酒厂,一家一块玉米地已蜕变为远近闻名的果蔬产地。
      近年来,为探索红色旅游富民思路,让村民既富“脑袋”也富“口袋”,他拿着村民简历奔走于各大企业,先后将近10名村民引荐到企业务工,帮3名村民开红色民宿。“都是党的政策好和知昊帮助,我们现在干劲儿更足了。”下解放村村民刘杰的民宿年收入可达6万元,她也义务担任红色讲解员,让更多人了解集安风情和红色历史。
      经典永流传  宣讲入人心
      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慕名而来的人数达10万人。为助力红色旅游发展,2023年李知昊创办“老兵驿站”,累计为300余名抗美援朝老兵、退役军人、游客提供免费茶歇和医药服务。
      身为“守桥人”,李知昊把讲好爱国故事、宣讲党史国史作为主责主业重要部分,穿上装备站岗执勤、带上麦克讲解历史是他对全体民警的基本要求。“我们身处爱国主义教育一线,既要当好守护者,也要做好宣讲员。”李知昊主动与文旅、档案等部门对接,整理编写红色精品故事12个。2022年3月,他开启《争当新时代小雷锋》“一堂好课”巡回宣讲,课后集安市第一小学学生王梓涵深受启发,主动担任“红领巾”宣讲员。他白天执勤宣讲,晚上结合师生反馈修改教案,当地3所小学将他的授课纳入校园道德法治课程,通过网课和实地形式为全校师生授课。他还整合抗美援朝老兵、渡江见证者、义务守墓人等群体,组建“红桥”志愿宣讲队,受教人数超8000人。多年来,他3次邀请抗美援朝老兵和见证者“重返国门”,为老兵在70多年后圆梦边关,也让民警们在红色足迹中感悟思想伟力、激发事业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