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淑丽,女,满族,1964年6月出生,伊通满族自治县二道镇石场村村民。2018年至2023年,在郑淑丽的组织带领下,伊通满族自治县二道镇石场村举办了5届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农民“村晚”。她担任农民“村晚”的总导演,是“村晚”最主要、最核心的组织者,凭借新颖的形式、浓郁的“年味儿”节目,使农民“村晚”成为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2023年,伊通满族自治县二道镇“村晚”文化活动入选国家文化云平台直播,中央广播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中国三农报道栏目对活动进行宣传报道。曾获“四平好人”称号。
挺身而出 传承“村晚”火种
伊通满族自治县二道镇石场村的“村晚”来源于2016年的春节,开始是由村里的一群年轻人牵头,联合屯里的舞蹈队共同举办的。2018年的春节前,由于村里的年轻人都在外地工作,不能及时返乡,“村晚”没了组织核心,活动眼看着就要断掉。这时候,郑淑丽站了出来,接过了“村晚”总导演的任务。她说:“我要带领大家继续把村晚办下去,让喜爱文艺的乡亲们有点儿事儿做,让爱看热闹、愿意参与的乡亲们继续开心。”
她不怕脏、不嫌累,把家里当作排练室,东西屋都坐满了排练的演员和看热闹的乡亲们;她东奔西走,到处寻找村晚能用得上的道具、材料;她动员乡亲们一起搭舞台、清理广场、布置背景……她忙前忙后,只为把“村晚”活动延续下去,让村民欢天喜地地过节。
协调疏导 力争全民参与
每届“村晚”最困难的部分,就是动员合适的村民参演节目,因为“村晚”是大家全凭兴趣爱好自愿参与的,没有报酬,郑淑丽反复琢磨,寻找办法。村民刘丽(化名)很有文艺天赋,也很想参演节目,但空闲的时间很少,郑淑丽就安排她表演快板,因为可以自己在家记词,最后跟大家配合几遍就行;村民王华(化名)很想参与,但是身体不太好,跳不动舞蹈,郑淑丽就把她安排到三句半这样的节目中;初中生王航(化名)的父母怕耽误孩子学习,不太想让孩子参演小品,在郑淑丽的反复劝说下,孩子父母终于同意让孩子参演,现在孩子经过几年的锻炼,已经成长为“村晚”的主力演员。她充分考虑村民们的情况,为每个人量身打造适合的节目,一个一个动员,力争让大家都能参与。
倾情付出 只为村民喜乐
郑淑丽很愿意钻研,创作排演了许多精彩的节目。由于不识字,郑淑丽在创作节目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她在短视频网站上搜寻有价值的节目信息,汲取灵感,有了好的想法,她就用拼音记录下来,手边的废纸、纸壳上都满满记录了她的笔记,等到节目成型后,她找到屯里的大学生,帮她打成文稿。寒冬腊月,郑淑丽早早地就去筹备排练节目,等排练结束,她又留下来收拾垃圾,整理道具。
在郑淑丽坚持不懈的付出和努力下,农民“村晚”这个村民们自娱自乐的小舞台,可以让人人都登上舞台表演,满足了村民的文化需求,成为展示乡村、发展乡村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