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丙礼
2020-11-10 10:22:16
      耿丙礼,男,1963年4月出生,临江市坡口村党支部书记。
      几年来,从当初的一个“负债累累”到积攒了村集体资产达600余万元殷实“家底儿”,从当初的村集体经济的“零收入”到村集体经济年均收入20万元,从当初的全市综合排名倒数到如今连续8年全市排名位居前列,从当初的村容村貌破落到如今的“世外桃源”,从当初鸭绿江畔籍籍无名的小山村成长为全省乡村休闲游的样板村,坡口村实现了凤凰涅槃般的华丽转身。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朴实忠厚,话语不多,如拓荒牛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村党支部书记耿丙礼。
      兴村:建设施,让村容村貌“靓”起来
      村容村貌不仅仅是形象,更是村子的“精气神”。坡口村,是临江市鸭绿江畔一个古老的村落,濒临鸭绿江支流五道沟河,早在唐渤海国时期已经成为鸭绿江中上游的一个重要渡口。清朝末年,长白设治,坡口村成为长白至临江的一个重要古道驿站。
       尽管坡口村经历了历史的风雨沧桑,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村里基础设施差,村民依然土中刨食。村党支部书记的耿丙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下决心改善村里面貌。
       2011年,接任村党支部书记不久,他便四处筹措资金,跑协调,积极争取项目,投入80万元建设便民桥一座,筹措资金34万元兴建了灌溉水渠。桥通了,路顺了,村民的干劲更足,村民的水田面积增加了,村民当年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以后的每一年里,坡口村都有基础设施项目落地。村文化广场建设,河南屯自来水改造,投入200万元实施暖房子工程,投入57万元安全引水工程……
       2015年 ,是坡口村最不平凡的一年。坡口村因独特的地形地貌和良好的基础条件纳入临江市“一带双环”整体旅游规划,备受临江市鸭绿江旅游投资公司青睐,斥资打造坡口村的龙头山景区。作为项目的所在地,坡口村抓住这一难得的给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仅这一年,坡口村一组工程相继开工。改造老庙驿站1座,新建霸王圈农家院3处,改造石头复古围墙1500延长米,修缮排水沟4条,改造美丽庭院、干净人家156户,修建五道沟河河滩景观带200米,铺垫300米村内巷道,新修水泥路500米,建设五道沟河跨河吊桥1座,新建文化广场,投资210万元修建梨树沟子屯水泥路4公里,村民人居环境得到空前改善,幸福指数大幅度提高。
      这些,不是简单数字的罗列和叠加。每一个数字的背后,是大量心血和汗水的凝聚,每一项设施的改善,都是一幅“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生动画面。
       从村部建设到文化墙建设,从兴办村幼儿园到兴建村博物馆,从建设龙头山景区入口山门到建设抗战时期炮楼景观台……近两年,随着项目的落地,设施的改善,一个质朴典雅,特色鲜明,乡村气息浓郁的坡口村脱颖而出。
      富民:兴产业,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经济提升是关键,是加快发展的“重头戏”。作为土生土长的坡口村村民,耿丙礼比任何人都清楚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坡口村地处长白山腹地鸭绿江畔,坡耕地多,无霜期短。多年来,村民以粮食作物为主,丰馑不定,村民增收极其困难,村集体经济一直极为薄弱,仅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39户60人。
       如何让村民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壮大。这是他在任第一书记的那天起一直思忖的问题。尽管全国全省近些年来现代农业突飞猛进,出现了不少的“专业村”、“ 典型村”,从坡口村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不占任何优势,很难做到复制和借鉴。
       了解和熟悉耿丙礼的人,都有一个共同评价,他是一个善于思考、不善空谈、注重实干的人。他一边收集各类发展农村经济的各类信息,思考各地各村的成功典型和经验,一边“筑巢引凤”,寻找适合坡口村的项目。因为,村民的思想和经济状况非常脆弱,来不得半点的冒进和闪失,必须立足坡口村实际,必须立足和利用好坡口村现有的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
      作为传统的种植业为主的村,坡口村主要以水稻、大豆种植为主,零星分布一些果树。耿丙礼立足实际做强做优现有产业——
      他在修建灌溉设施的同时,扩大水稻的种植面积,成立优质稻米生产合作社,“抱团”发展;
      他利用“上级帮一点,村民筹一点”,筹措资金50万元建设粮油加工厂,村民参股合作经营,利润分红,仅此一项,村民受益的同时,村集体经济每年收益4万余元;
他发动群众利用粮油加工厂的副产品发展养殖业,使粮食加工副产品 “吃干榨净”,得到 有效转化;
      他发动群众发展“千亩桃李园”项目。以前,坡口村村民有种植果树的习惯,零星的分布在山上的坡耕地里,规模小,果树老化,果品口感差,卖不上价。在他和班子成员的努力下,成功引进优质品种。今年,仅桃李一项产量达50余万斤,今后几年进入盛果期,是村民一笔可观的收入。他还协调资金62.9万元,建设冷库,解决水果的储藏难题和村民的后顾之忧。
      如今,全村已经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成员200余户。仅在2016年全村生产总产值实现7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村集体收入实现18.5万元。全村贫困户7户17人,已脱贫5户9人。
      “千家旅舍”是他和班子成员的精彩之笔。他利用龙头山景区建设的机遇,发动村民参与旅游项目,建“千家旅舍”,发展“农家乐”,使“吃住游购娱”不出村能够实现。他还利用龙头山景区的滑雪项目,使村民的土地得到出租,仅此一项,村民每亩地增加收入600元以上。
       谋远:抓服务,让党组织建设“强”起来
       以往,村民出门难办事难,以往村民办点事要到镇里或市里往返好几趟,反复折腾很长时间,群众有怨气。
      新村部建成后,他取消和改造封闭隔离的村干部办公室,建设便民服务工作站,实现村部功能由“行政办公”向“便民服务”转变。
  他将居住分散的农民群众按自然屯划分为5个片区,由村干部包片,每名村干部平均服务约60户群众,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
  为解决好服务最末端的“片区”运转问题,明确了村干部工作职责和流程,让村干部人手一本民情日记,每周不少于2天,每天不少于5户开展“需求式”服务,坚持每月走访一遍重点服务对象,实时发现群众困难和问题,及时提供便捷服务。
      让村干部依托便民服务工作站,填写受理单、建立台账,每天坐班受理群众代办事项,处理代办结果上传下达备案事宜,村干部全部进大厅、入窗口,对群众需求实行“一门受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解决了村级组织阵地长期“衙门式管理”的状况。“这种需求式”服务,你张嘴我跑腿,代办群众需求,让乡村更和谐。
       2015年以来,村级代办员累计现场解决村民诉求3000余件,开展各类领办、代办服务事项6000余件。
       以前,村干部待遇低不愿干,手段缺没法干,水平差不敢干,出现“能人不想干,强人不愿干,富人不屑干”的窘境,选拔出优秀人才担任村里的带头人是件难事。
       如今,全村有党员45名,村党支部委员平均年龄46岁,村民委员会成员,平均年龄40岁,村级后备干部共有7名,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得到充分发挥。培养一支“会干事、能干事”的党员干部的队伍,是他多年来的愿望。
       “一勤天下无难事 人间万事出艰辛”。这些,仅仅是他工作的一个缩影。任党支部书记之前,他是村里的致富能手,小日子过得风生水起。现在,每天回到家,他累得仿佛散了架,他知道这是人生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再苦再累,都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