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敏
2019-09-20 16:56:25

刘立敏,1982年出生,现任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

十几年来,他用心用爱、用实际行动,谱写着拼搏的旋律,诠释了医者的仁德,展示了榜样的力量。 

他心系家乡,扎根基层 

他从农村崎岖的山路走来,胸怀着为乡亲们医病解忧的梦想,在填报高考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医学专业;毕业时,面对大城市优厚的待遇和工作条件,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做了一名普通的工作者。他觉得自己的根在这里,能够用所学为家乡人民服务,身虽然很累,但心是快乐的。 

他任劳任怨,勇于担当 

当他满怀热情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基层医生工作的单调与忙碌还是超出了他的预料,也让他冷静下来深入思考自己工作上的选择。最终,对家乡质朴的情感和对医生职业的热爱,让他沉下心来坦然去面对现实和困难。刚参加工作不久,院里需要人员去医务科,协助开展医院等级评审工作,担子没人接,他站了出来,加班加点,出色完成了任务。2008年,医院要创建肿瘤专科,大家都不想放弃专业,他又一次主动请命,去省肿瘤医院进修学习1年,几乎全年无休,刻苦专研。有所成后,27岁的他,在没有人员、没有设备、没有床位的情况下,几乎是在零基础上创立了县医院肿瘤科,填补了县内空白。科室创建之初,各方面都不成熟,他几年如一日,带领大家建制度、学业务,从来没有过休息日,却没有过一句怨言。熟悉的人都说,只要他没有外出开会或学术交流,除了吃饭睡觉,一定能在办公室或病房找到他。 

他乐观向上,胸怀大爱 

工作中,他用严谨和执着感染带动着身边的人。病房里,他用爽朗的笑声,向患者和家属传递着温暖和力量。在他的心里,每一位病人都是亲人,对老弱和贫困患者格外的关心,在这里,交钱不是看病的必须前置条件,哪怕是没钱,也要先看病,患者的健康永远都是第一位的。为此,他经常帮助患者垫付医药费,解危济困,有的时候工资不够,还要从家里拿钱。在他的心里,患者再小的事都是天大的事。虽然有十几年的临床经验,也在省内享有了一定知名度,但有时为了一个医疗方案,他还是要跟领域内的多位专家请教和沟通多次,再征求同事的意见,反复比对,最终确定方案,慎之又慎,在他看来,患者把生命和健康交付到她的手上,这份信任重于山,责任大于天。在他的心里,哪怕是百分之零点几的希望,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曾经一位被上级医院放弃的胃内淋巴瘤晚期病人,转到医院时,已经靠营养液维持一个月了,病情万分危急,他反复研究病情,亲自守在病床前,三天三夜没离岗,直到患者转危为安。近10年了,病人仍然健康生活。他用精湛的医术,用医者的执着和爱心,写就了生命的传奇。类似的情况不知发生多少次,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只有满墙重重叠叠的锦旗,记录着一件件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的往事,凝聚着一份份深深的谢意。他说,这是自己最宝贵的财富。 

他以身作则,甘于奉献 

工作上,他是科室的表率,休息的时间最少,来得最早,走得最晚;节假日,经常是他替别人值班,把快乐和团聚的机会留给别人。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病房都走一遍,把所有的患者情况都问一遍,从饮食到睡眠,对心理负担重的患者和家属,更是耐心劝导,扮演着心理医生的角色。在他的带动下,科室团结一心,工作上更是你追我赶,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一致称赞,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医患纠纷,连争执都没有。业务上,他始终保持着学习与进取精神,经常参加各种大型学术活动,掌握前沿动向,不断提升自己,更好地服务群众。同时积极参加“肿瘤防治宣传周大型义诊”等活动,回馈社会。在精神上,他是真正的强者。2015年,因病到上海手术,医嘱需要休息一年,并配合康复治疗。可他两个月后就去单位了,由同事接送,硬是坐着轮椅上了一个月班,风雨无阻。恢复后,病情得到了缓解,但仍然需要借助手杖来行走,面对身体上的病痛,他没有屈服和气馁,依然每天拖着不便的身躯,准时来到办公室,准时出现在病房里,脸上依然笑容灿烂,事业的追求、领导的支持、病人和家属的信任,给了他强大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他的心里,装的是事业,放不下的是患者,却单单很少考虑到自己。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十几年苦心孤诣,他从一名普通医生,从一名学科上的“门外汉”一步步成长为年轻的学科带头人。作为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分会常委、吉林省抗癌协会肿瘤精准医学及药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医师协会肿瘤分会委员、四平市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四平市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他用精益求精专业技术、用对事业的执着热爱与追求,在业内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得到同行广泛认可和患者普遍好评,展示了一名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昂扬风貌和高尚情怀。